“互联网+防汛”和台风赛跑,谁能赢?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。2013年强台风“菲特”突袭宁波余姚至今让宁波人心有余悸,带来的严重水灾造成数百亿经济损失。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,力争跑在台风前面,成为了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。
在探索“互联网+防汛”过程中,宁波建立了融合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防汛防旱指挥平台。该平台收集了自1945年以来所有影响中国的百余个台风的行走路径、风力风速、水雨情等情况。
“当台风来临,通过大数据平台专业算法与历史台风库进行路径比对,平台可以在1秒钟之内迅速计算出历史上与本场台风最为相近台风,为预测汛情提供参考。”宁波市水利局副局长罗焕银介绍道。
台风之外,城市内涝是另一个需要重点防范的对象。2016年,宁波建成启用全国首个“城区防汛预判预报系统”。该系统将宁波主城区划分为8万个网格,结合实时水雨情和管网排水情况,通过水文水力学模型算法和大数据平台进行高速计算,仅需要5分钟就可以计算出宁波主城区任意一个100×100米地区或者某一个医院、学校、小区的洪水淹没情况,预报相应的淹没深度、淹没时长、演进过程、退水时间等。
同时,伴随着台风、降雨情况的变化,系统计算结果还可以实时校正,实现精准预测分析。罗焕银表示,在台风查询分析和洪水分析系统的联合作用下,未来防汛部门预计可以提前8-12小时预判预报宁波城区任意区域内的洪水。(kb103)